關注新三板的媒體要多做研究型報道,從發(fā)掘企業(yè)與市場的價值出發(fā),找尋市場上的亮點所在。中國科促會新三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布娜新在“2017新三板媒體50人高峰論壇”做了主題為《從新三板的視角看媒體生態(tài)》的主題演講。
該論壇由新三板報和華龍證券聯合主辦、新三板文學社協辦,本次論壇的主題探尋如何建立新三板媒體生態(tài)圈,50多家新三板媒體人士數十家投資機構、企業(yè)參與了本次論壇。
中國科促會新三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布娜新
以下中國科促會新三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布娜新演講實錄:
布娜新:財經學者,新三板資深研究人士,本文為布娜新先生作為發(fā)起者之一于2017新三板媒體50人高峰論壇的講話。
各位領導,各位嘉賓,大家好,今天,所有新三板的媒體人相聚在一起,我與劉子沐先生一同聯合發(fā)起了新三板50人論壇。我并不是地道的媒體人,雖然沒有什么媒體從業(yè)經驗,但我本人一直對媒體這個行業(yè)非常向往。大學期間,我就開始訂閱《中證報》、《經濟觀察報》等財經報紙,如饑似渴的閱讀,每每看到那些深度調查我就很震驚,媒體人的洞察力令人欽佩。畢業(yè)后我也嘗試去了幾家大報社面試,但不知道為啥,沒有人收留我。
令人開心的是,在我的工作經歷中,和媒體人打交道的機會非常多,就逐漸地對這個行業(yè)有了一些我自己的認識和體會。今天這個演講,絕對不是我這個外行人不知好歹給內行人上課,不是“關公門前耍大刀”。是我站在新三板的視角,把觀察和體會的一些拙見,拿出來跟大家伙分享,今天在座的大部分是媒體人,是媒體人自己年終聚會發(fā)表一些感慨吧,而我是拋磚引玉,大家多多批評指正。
1、有沒有采編權已經不是新三板報道的障礙。
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(fā)展,我們身處一個“內容創(chuàng)業(yè)”的時代。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。不過,內容創(chuàng)業(yè)的紅利期來得快,去的也快?,F在做公眾號的,比閱讀公眾號的還多。在這個內容創(chuàng)業(yè)比較尷尬的時刻,新三板又一下子擴容到全國,掛牌企業(yè)快速增長,勢能也起來了。因此,某種機緣巧合下,新三板的媒體報道相比當年的A股,有了非常顯著的一個特征,就是,有沒有采編權先放到一邊,很多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紛紛涌入新三板報道這個市場,站在新三板這個“風口”上進行新三板的研究和報道。
這個發(fā)生在新三板身上的傳媒現象,有我們這個時代的印記。首先,它反映的是“大眾創(chuàng)業(yè)、萬眾創(chuàng)新”的熱潮,其次,新聞的內涵和邊界在新三板身上得到了拓展。傳統(tǒng)媒體、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,每一個有想法的個人,都在通過便捷的方式,發(fā)表著對于新三板這個新生事物的理解和看法。在以前,網絡媒體的編輯可能還要顧及網站沒有采編權,一般都只進行轉載。而現在對于新三板的報道內容來說,采編權不重要,是否原創(chuàng)比較重要。
在這個背景之下,作為關注這個市場的人,可能每天最可能遇到的現象就是,看到一篇新三板的報道,發(fā)現報道來源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名字。同時,手機上也出現一些app,可以直播、可以線上路演,也具有媒體屬性。所以在當下,形式怎樣不重要,一家傳統(tǒng)紙媒,可以開網站,開公眾號,做APP。對這些在新三板有媒體屬性的公司,要怎樣給他們分類呢?
2、以動機入手的劃分法
我思索了很久,從形式上分?紙媒、網媒、公眾號,只能越分越糊涂。同時,一家媒體可以以多種形式存在。隨著技術的發(fā)展,形式可以是層出不窮的。所以干脆,分為兩大類,一類有著做媒體的傳統(tǒng)和歷史,如大家耳熟能詳的《中國證券報》、《每日經濟新聞》等,另一類則是因為新三板蘊藏的無限商機,而紛紛加入的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大軍,先做新三板的原創(chuàng)報道,然后擴充公司別的業(yè)務,例如培訓,FA等等。這個劃分方法是我針對新三板領域特定的劃分法,姑且叫他“以動機入手的劃分法吧”。
3、媒體人眼中的愛恨交織
在這個劃分法之下,我相信大家大概了解了新三板新聞市場的一個大致版圖。那么,新三板報道的現狀如何呢?可以用“又愛又恨”來形容。愛什么,新三板龐大的掛牌家數,準注冊制的設計,中國資本市場獨有的做市商制度,邊摸石頭邊過河的建設方式,雖然它不完美,雖然它很年輕,但是魅力無窮,這里面蘊藏著巨大的新聞價值,遠見卓識的媒體人都愛它。恨什么,投資者門檻高,受眾小,不像A股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。本來嘛,財經新聞就比不得社會新聞和娛樂八卦,人家輕輕松松就能上10萬+。新三板的新聞就慘點,它的傳播面是有限的。一篇深度報道的點擊量也是很有限的。由于我自己也有一個小社群,里面很多媒體的朋友經常一起交流,我能感受到些許不自信,在傳統(tǒng)的大媒體中,新三板的采編人員配置也是最少的,是一個相當邊緣化的存在。
4、數量合格,質量有待提高
雖目前依然不太主流,但如果你單獨拿一天出來做個新三板市場的媒體監(jiān)測的話,你會發(fā)現,報道數量還是蠻多的,一天至少也有十幾條新聞。這個數量說明兩點:一、我們新三板媒體人充分貫徹落實了習大大倡導的“擼起袖子就干”的精神,受眾少不要緊,總要先做起來再說;二、新三板可供報道的素材的確是夠多,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夠多。
那么,在數量的基礎上,質量的問題如何呢?以我的觀察來看,從可信度、權威性角度考量,傳統(tǒng)媒體做的相對較好,從報道角度的多樣化來說,一些新興的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做的比較好。當然了,也存在個別新聞為了蹭熱點,奪眼球,內容粗制濫造的情況,但不是大多數??偟膩碚f,負責任的報道還是占到了大多數。
5、研究型報道
雖然質量并不是盡善盡美,在近兩年摸索的過程中,新三板的報道類型相比A股還是做出了新嘗試,那就是研究報告類報道層出不窮。甚至還有一些公司會嘗試寫年度策略。如果放在A股,這簡直不可思議,因為這是券商的活兒。但是在新三板,沒什么不可能。雖然研究類的新聞報道不如券商寫的專業(yè),但這也算新三板媒體人的一種嘗試,嘗試以通俗的語言讓受眾了解一些數據和研究結論。
我個人還是傾向為這種嘗試點贊的。大家知道,去年我在《新財富雜志》發(fā)表了一篇文章《新三板研究,一個尷尬的存在》,里面詳細分析了新三板研究在券商傳統(tǒng)模式下難以生存的原因。但難以生存不代表不需要。從創(chuàng)業(yè)型媒體刊發(fā)研究報告就可以看出,這是市場自下而上的力量體現。
而且新三板的研究邏輯明顯與A股不同。新三板屬于股權投資研究,而A股算證券市場研究。二者區(qū)別很大,主要體現在估值上,比如財務數字在證券市場基本面分析中非常重要;而早期投資則更看中成長型,天使投資人則會用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心態(tài)去投資,估值評判的標準依據和中后期市場投資者的投資風格有著極大的區(qū)別。
所以新三板的研究更類似于企業(yè)咨詢服務中的行業(yè)研究,不是企業(yè)個股研究。對行業(yè)的理解肯定重要于對企業(yè)ROE的計算,以及依靠財務模型計算的增長率。另外,研究機構對行業(yè)足夠了解才會拿到相對準確的一手信息和數據,對于企業(yè)來說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情報價值。
而新三板的媒體人,他們通過常年對市場的觀察,恰恰掌握了這個情報價值。海量的早期企業(yè),如何去理解,如何去篩選,這些尚值得摸索的東西,新三板媒體人已經做出了有益探索。在2017年,這樣的探索還會繼續(xù)。
6、全民品牌意識的覺醒
那聊完了新三板媒體報道的特點和新趨勢,我還想再跟大家聊聊,驅使這種趨勢和變化的深層次原因。我把它總結為“全民品牌意識的覺醒”。開始之前我們先后退一步,看看當年A股的媒體環(huán)境是怎樣的。
早幾年,A股就類似一個有著嚴格會員審核和準入的高級俱樂部。想獲得這個俱樂部的會員卡,基本上很難。門外等著入會的人太多,只要你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,你可以排隊。審核制的存在決定了辦法多的人可以考慮借殼上市這種插隊的方法,但插隊的數量畢竟有限。那么已經拿到會員卡的會員呢,他們基本上已經將這種會員卡視為終身制了,哪怕自身條件不具備入會資格,他們也會想盡辦法保住會員卡。
高級俱樂部的存在導致了資源配置的嚴重不合理。二、三千家會員的質量參差不齊,卻享受了中國最多、最優(yōu)秀的資本市場資源,他們擁有大量的追捧者,在這種情況下,你覺得這些公司會重視宣傳嗎?當然不會,集萬千寵愛于一身。恨不得媒體不要理我才好,一般理我的話都不是什么好事。那幾年,不少董事長想的是怎么樣才能讓媒體忘記我。
但是后來,新三板出現了。這個市場為那些有潛質的企業(yè)提供了來資本市場融資的可能,一下子涌入了大批企業(yè),這個時候能否融到資,就考驗企業(yè)的真功夫了。在這個過程中,新三板企業(yè)自發(fā)地認識到資本品牌的重要性,他們真正意識到了媒體宣傳的重要性。所以我把它稱之為,全民品牌意識的覺醒。這種來自市場需求的巨大渴望,給新三板的媒體發(fā)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。套用微信公眾平臺的那句宣傳語,“無論多早期的新三板企業(yè),都有自己的品牌。”
所以在新年伊始,在座的新三板媒體人都需要思考的課題是:如何將需求與服務進行匹配?
好,我的演講到此結束,謝謝大家!
相關閱讀